
-
夫妻一方約定將個人所有的房屋與另一方共有,但沒有辦理房產加名登記,贈與方可以請求法院撤銷嗎? 2021-12-27 09:51:03 李麗霞
夫妻約定將一方所有的房產全部贈與另一方,因未辦理房屋變更登記手續,依照《民法典》物權編的規定,房屋所有權尚未轉移,而依照《民法典》關于贈與一章的規定,贈與房產的一方可以撤銷贈與
-
一方婚前付首付,婚后雙方共同還貸的房產,應當如何分割 2021-12-27 09:49:44 羅京
夫妻一方婚前簽訂不動產買賣合同,以個人財產支付首付款并在銀行貸款,婚后用夫妻共同財產還貸,不動產登記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離婚時該不動產由雙方協議處理。
從案例淺談隔代撫養的弊端
來源:離婚律師網 作者:未知 時間:2016-11-18 點擊數:36
撫養權律師
“隔代撫養”的傳統在我國由來已久,老人們幫著帶孫輩的情況非常普遍。但因隔代撫養產生的家庭糾紛也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隔代撫養這一社會現象可能引發的法律問題值得關注。
一、案例
李先生與王女士于2003年登記結婚,并于2005年生育一子,因二人均在職,李先生的父母義不容辭地承擔起了照顧孩子的責任。但是在2011年,李先生與王女士因感情不和和平分手,雙方自愿達成協議,由李先生撫養兒子,王女士每月支付撫養費800元。而實際上孩子在雙方離婚之后還是一直跟隨爺爺奶奶生活。2012年,二老將自己的兒子李先生起訴到法院,要求李先生負擔自孩子出生起到現在的全部費用。
李先生辯解說,自己的父母作為孩子的爺爺奶奶,帶孫子是應該的,對于二老向自己提出的支付請求,他表示同意,但明確表態沒有支付能力。經過一系列調查取證工作后,法院查明,孩子出生后,二老并沒有與兒子兒媳約定需要給付撫養費,而是出于親情自愿協助撫養孫子,這期間要求子女給付撫養費無法得到法律的支持。雙方離婚之后,孩子經協議由李先生撫養,但其沒有實際盡到撫養孩子的責任,應該向自己的父母支付孩子的生活費和相關的一些其他費用。因此,法院最后判決,李先生在判決生效7日后,向自己的父母支付包括孩子的幼兒費、醫藥費和益智類支出等在內的各種費用。
二、分析
作為孩子的法定監護人,從法律層面講,父母負有不可推卸的撫養責任。但在“隔代撫養”成為普遍社會現象的當下,祖父母、外祖父母對孫子女、外孫子女在經濟上的過多付出直接導致了孩子父母對老人的過度依賴。本應安享清福的老人因經濟問題與子女發生矛盾的隱憂成為“隔代撫養”模式下對親情的最直接傷害。
在孩子父母婚姻正常存續期間,多數祖父母、外祖父母出于自愿為孫輩在生活開銷、教育投資、醫療費用等方面花費支出。在這種情況下,老人基于親情的付出是出于自愿。因偶然的家庭矛盾等因素促使老人向子女追索撫養費的請求不能獲得法律的支持,因子女不盡贍養義務而引起的追討情形除外。當然,在“隔代撫養”的模式下,老人為避免日后與子女因經濟問題發生糾紛,愿意通過協議約定一定數額報酬的,若因此而訴至法院,則可得到法律的支持。對于父母離異的孫輩,如果由直接撫養一方的父母實際進行撫養,如本案中的情況,祖父母在父母沒有盡到撫養義務的情況下有權利提起訴訟并獲得法律的支持;而不直接撫養孩子一方的父母,除非特殊情況,無需承擔對孫子女的撫養責任。
由于社會競爭壓力的增大,隔代撫養的現象越來越多。這一較為普遍的社會現象初看上去是無奈之舉,但從其背后的心理動力學因素則是:年輕父母的心理成熟度遲滯導致對孩子撫養責任的擔當缺失和對孩子養育問題重視程度的相對匱乏。從孩子的成長角度來看,父母親自撫養和隔代撫養對孩子的心理發展和行為發展有極其明顯的差異。下面我們將探討下隔代撫養可能存在的弊端。
1、父輩們成長在物質匱乏和社會變革時期,長期的艱苦歲月和較為沉重的歷史經歷深深影響到他們人格層次,這就有可能導致他們在帶孩子的過程中會啟動無意識補償機制,容易對孩子溺寵,滿足任何哪怕是無理的要求,對孩子良好習慣和行為規則培養方面缺乏堅定性,借對孩子的過度寵愛去彌補自身在童年時代未被滿足的各種愿望。然而,這種方式容易讓孩子發展成自我為中心,脾氣暴躁等性格弱點,在日后的學校生活中不能很好地跟同齡孩子和老師相處。如果孩子的情況得不到有效的改變,可能會惡化成人際交往問題而遭到孤立,嚴重不利于孩子的心理發展和日后的社會化進程。
2、父輩們在養育自己孩子的過程中會形成自己的觀念和準則,并且不容易更改,因為這些觀念和準則已經成為他們的一部分。或者說得更深刻一點,這些觀念和準則已經成為長輩自戀的一部分。但是,父輩們的育兒理念與現在的社會發展實際需要已有較大的脫落,即使在過去是對的對于現在來說也未必是最符合當下的。一旦在這些理念上發生沖突,年輕父母給長輩提出建議很有可能遭到他們的反駁和辯解,這樣既不能改變他們養育孩子的方法,如果處理不當還容易引發家庭矛盾。而一個家庭如果充滿了火藥味,家庭就失去了對孩子生命的滋養作用,對孩子健康成長是頭號殺手。
3、孩子與他重要的客體(主要撫養人)會形成依戀,如果孩子由家里長輩撫養,孩子在與他們長時間的朝夕相處中會形成情感依戀,自然與他們會更為親近。對于大多數父母來說,孩子的這種狀態會激活他們和孩子的分離焦慮。這種焦慮的直接見諸行動的表現便是父母,通常情況下是媽媽,會反復問孩子和誰最親。更糟糕的是,父母或許有可能在這個時候和長輩“搶奪”孩子。這種情況下大人之間的現實沖突會逐漸內化成孩子的內在沖突,嚴重壓抑孩子的生命活力。如果大人之間的“搶奪”不能得以終止,孩子或許會演化成兩邊討好的行為模式,壓抑了自己最真實的感受,成為日后心理問題的禍根之一,極大地損害孩子作為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人去實現他自我價值的驅動力。
說到隔代撫養的弊端,或者有讀者馬上會問,有什么可以彌補的方法。但是從心理動力學的角度去思考,不提供補救的措施或許可以倒逼父母們更加慎重地對待孩子的撫養問題,可以更好地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其實,無論從任何一個角度來說,沒有人比父母本人更適合擔當孩子的主要撫養人。
上一篇探望權可以隔代行使嗎?
下一篇淺談隔代探望權的法律保護